關于旅游演藝,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事兒
前言
“1 旅游演藝的概念 對于旅游演藝,目前國內的名稱和概念還沒有統一,但對旅游演藝的三大主要特征:地點、對象和內容比較統一。普遍比較認可的定義是:旅游演藝是指在旅游景區現場以及旅游地其他演出場所內進行的,以表現該地區歷史文化或民俗風情為主要內容,且以旅游者為主要欣賞者的表演、演出活動。(引自:方世敏,楊靜.國內旅游演藝研究綜述[J].旅游論壇,2011,4(04):152-157.)。 “2 旅游演藝發展歷程 旅游演藝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代,當時以劇場表演和巡演的形式存在于各景區和景點,后又隨著1990-2000年初主題公園的蓬勃發展而被大眾所熟知。2000年后“印象系列”取得巨大成功,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成為文旅演藝的一大主流。如今隨著時代更迭與產品業態的不斷創新,涌現出以“沉浸式”旅游演藝為主的日趨多元的旅游演藝形式。 旅游演藝發展階段 其中旅游演藝1.0時代也稱為鏡框式旅游演藝,旅游演藝2.0時代稱為實景類旅游演藝,旅游演藝3.0時代被稱為沉浸式旅游演藝。(引自畢劍.旅游演藝:概念辨析、類別梳理與關系模型[J].邵陽學院學報(社會科學版),2019,18(01):61-68.) 從最初簡單的觀看,向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方向轉變;從以傳統定點劇場為特點的1.0時代,到以《印象劉三姐》為代表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的2.0時代,發展到了如今以“沉浸式”體驗為特點,讓游客參與式互動、行進式體驗的3.0時代,旅游演藝從形式到內容都在升級優化。 “3 旅游演藝的類型與特點 (1)以演出場所分類 (2)以依托因素分類 烏鎮戲劇節 迪士尼花車巡游 最憶是杭州 (3)以景區門票結合演出門票收取方式分類 注:《最憶是杭州》在G20峰會結束后轉變為“收劇票+免門票”形式 “4 沉浸式旅游演藝 (1)什么是沉浸式旅游演藝 近年來,“沉浸式”包羅萬象,成為熱詞。通過文化IP的挖掘,加上AR、VR、MR等科技應用,再加上虛實結合的空間營造,打造出沉浸式環境,讓人體驗到感官的震撼和思維的認同。 其中,作為事關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“幸福產業”,文旅業與新業態結合緊密。放眼國內,“沉浸式體驗”幾乎覆蓋文旅新興消費的所用領域,正成為文旅產業的“下一個風口”。 2013年問世的《又見平遙》雖未冠以“沉浸式”,但卻是目前圈內公認的成功的沉浸式演藝作品。2016年之后,一大批概念類似的沉浸式演藝項目誕生。相關報告顯示,2018年,沉浸式演出新增11臺,演出總臺數達23臺,同比增長76.9%。那什么是沉浸式旅游演藝呢? a.脈絡梳理 沉浸式旅游演藝不是簡單的“沉浸式+旅游演出”,而是沉浸式娛樂形式奇妙的和科技化場景體驗發生“化學反應”,誕生出的全新的沉浸式體驗方式,而沉浸式旅游演藝只是其中一種。 一方面是沉浸式娛樂形式。沉浸式娛樂是舶來品,起源于英國,受到美國百老匯文化沉淀的滋養,經環境式戲劇過渡而來。它重新定義了觀眾與演出空間“觀看”的關系,以及演員與敘事的“表演”關系。它打破了單方面演員在舞臺上表演、觀眾在舞臺下觀看的方式,而是采取了互動式的體驗。最出名的是成立于2000年的英國劇團Punchdrunk,其經典作品是《不眠之夜》。 《不眠之夜》劇照 另一方面是科技化場景體驗。即多元化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,加上AR、VR、MR等科技應用,再加上虛實結合的空間營造,打造出沉浸式環境,讓人體驗到感官的震撼和思維的認同。以Team Lab制作的《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》為代表,藝術家利用新媒體技術與觀者產生互動,精心營造奇幻世界:嬌艷的花朵環繞生長觸摸成蕾、閃爍的水晶燈依觀眾的心意點亮,四周都是花香味。 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 目前,沉浸式文旅項目繁多,比如沉浸式博物館、沉浸式展覽、沉浸式旅游演藝,充分體現了“文化+科技”的魅力;沉浸式主題公園、沉浸式體驗館/密室、沉浸式燈光秀等,完美放大了“旅游+科技”的娛樂效果,尤其是沉浸式夜游產品,因其強烈的畫面感和代入感,極具“身臨其境”般互動和娛樂體驗,深得游客寵愛。 b.四大特征 環境營造:通過環境氛圍營造及演職人員表演還原故事真實場景,為游客打造“另一個時空”。 互動性:沒有固定舞臺,游客可參與劇情的互動環節,獲得差異化的個性體驗感受。 多感官體驗:靈活地調動游客的五感,除了視覺、聽覺外,還有嗅覺、味覺和觸覺,讓演出真實、立體地包圍游客。 角色扮演:游客可以直接參與戲劇表演,成為劇中人,甚至推動劇情發展。 (2)國內沉浸式旅游演藝項目 a.又見系列之《又見平遙》 故事:講述了清朝末期一個關于血脈傳承、生生不息、可歌可泣的故事:平遙古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,換得30萬兩白銀,從沙俄?;亓朔痔柾跽乒竦囊粭l血脈。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同去。七年過后,趙東家本人趙易碩連同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,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。 劇情片段:送鏢師·洗浴、選親、還魂·安息、穿越·責問、面·故鄉。 特點: 山水實景的布景進入室內,將平遙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機融合; 劇場宛如迷宮,空間分割繁復,在90分鐘的時間內需步行穿過數個主題空間; 角色扮演:游客參與整部劇演出,或為鏢師的鄉親,或為趙家的賓客,也可為旁觀者。 b.湖北 《知音號》 劇情:以上世紀初大漢口的商業文化為故事背景,從五福旅游碼頭露天部分拉開序幕,為游客設置了鮮活的老碼頭實景體驗區,隨后游客將登上大型輪船,分層移步觀看觸及心靈的武漢故事,活現大武漢當年文化。 特點: 戲劇舞臺是漂移的:《知音號》的表演載體是一艘同名真實輪船,它以20世紀初民生輪船公司的“江華輪”為原型,船+碼頭+棧橋都是劇場本身。 觀演關系是漂移的:在輪船“知音號”的每一個角落,甲板、客艙、酒吧、舷梯,觀眾與演員之間、觀眾與觀眾之間、演員與演員之間,都隨著船體本身的漂移,而形成各種偶然性的交互關系。 劇場理念是漂移的:《知音號》徹底打破了傳統戲劇的“第四堵墻”概念,打造了互聯網云劇場,消除既定疆域與界限,顛覆既有的劇場理念和戲劇思維。 c.《只有河南·戲劇幻城》 劇情:以黃河文明為創作根基,以沉浸式戲劇藝術為手法。該項目以獨特的“幻城”建筑為載體,通過講述關于“土地、糧食、傳承”的故事,讓更多人感受戲劇文化的魅力。 格局:幻城內擁有56個格子,這56個方格空間包含“麥田”“乾臺”“坤臺”“第七機車車輛廠禮堂”“倉庫”“紅廟小學”“覆斗書場”“人力車站”“教室”“拆遷房”“茶鋪”“候車廳”“迪廳”,相當于構成了56個不同世界,在不同的場景下演繹不同的悲歡離合。 特點: 氛圍營造之文化主題定基調:講以河南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苦難史。 氛圍營造之空間場景來“點睛”:內部空間是以黃土墻進行劃分,這56個方格空間包含“麥田”“乾臺”“坤臺”,相當于構成了56個不同世界,在不同的場景下演繹不同的悲歡離合。 氛圍營造之演藝形式求多變:21個劇場,不僅有室內劇場還有室外劇場,有可以坐下觀看的演藝,有可以站立觀看的演藝,更有需要行進式觀看的演藝。 結語 演藝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,反作用于生活的提升及審美認知。旅游演藝不僅僅是滿足視覺的震撼、聽覺的刺激,更是更深層地表達和傳遞著一種力量和文化的精神內涵,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的認同。 不斷發展的旅游演藝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潛力,離不開消費群體廣泛的文旅消費需求和更高的審美需求,更離不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提供的基礎支持。 沉浸式旅游演藝的場景載體是旅游景區、主題公園或者旅游城市,方式手段是數字科技,而其內核靈魂還是文化內容。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內容和元素,借助科技手段將演出內容融入到旅游體驗中,如《西部世界》中由游客自由創作故事式的沉浸式旅游演藝,這或許是未來旅游演藝發展的方向。
下一篇: 科學城,既要“科學”,也要“城”!